他们远离家乡,不远万里来到地球另一端,把中国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医疗技术播撒在欠发达国家,帮助当地人民减少饥饿和疾病;他们克服生活中的种种不便,深埋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用实际行动浇灌中外友谊之花,他们就是咸宁援外专家。
从今天起,云上咸宁推出“咸宁人在国外”系列报道,集中展示咸宁援外专家风采,讲述他们大爱无疆的感人故事。


今年10月份,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评选出首届“十大援外农匠”,全国共有10位专家获此殊荣,他们分别在非洲、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推动农业技术革新与减贫事业发展,咸宁农业专家胡宇舟名列其中,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这位长期参与援外工作的咸宁农业专家。
胡宇舟是咸宁市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余年,是行业内知名专家。2009年,他入选中非合作论坛确定的“全国百名援非高级农业专家”项目专家,赴津巴布韦执行援助任务,这是他第一次援外。
2018年,在中国与布基纳法索恢复外交关系不久,应布方请求,中国政府紧急派出农业援助组,胡宇舟作为第一期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组副组长赴布基纳法索。
2021年,他被任命为中国援布基纳法索第二期农业技术专家组组长。
2024年底,胡宇舟再一次接到农业农村部派遣执行对非农业援助任务的通知,成为援布基纳法索第三期农业专家组水稻专家兼组长。

“这是我第四次参加援非工作了。作为一名农技人员,能被人需要是幸福的,而当这种需要来自国家的时候,更是义不容辞。”虽然每一次接受国家派遣任务胡宇舟都感到压力,但每一次他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布基纳法索位于西非,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农业是它的支柱产业。但是因为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不高,难以自给自足。该国有水稻种植的传统,但每年有三分之二的稻米要靠进口。胡宇舟在布基纳法索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水稻产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第一期项目中,胡宇舟与同事在开展技术示范和培训的同时,深入各地进行调研,摸清该国农业发展状况;在第二期项目的两年时间,胡宇舟带领中国援布农技专家克服疫情肆虐、政局动荡等重重困难,培训当地农业官员、技术人员、农民。新开发3万亩洼地种植水稻,建成5个小型水利工程,64个项目点分布在8个大区47个县,在中西部大区建设了1500亩水稻高产示范区,单产是该国平均产量的2-3倍。

“示范区的中国水稻长势好、产量高,当地村民看到以后非常兴奋,都跑来拍照合影,我们的示范田变成了当地人的打卡地。”胡宇舟说。
胡宇舟带领的援布农业专家组用真诚的帮扶和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布方的肯定和尊重,援布农业专家组被中国驻布使馆李健大使称为“中布友好排头兵”,专家们在示范区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中国家人”,他本人也获得了布政府颁发的“农业技术推广和中布双边合作特别贡献奖”。

“非洲人对我们非常友善,当地小孩见到中国人,都会用中文‘你好’跟我们打招呼。”多次援非,让胡宇舟对非洲这片热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援非的重要意义也有了深刻认识。
“第一次援非时我只有39岁,现在已经55岁了,每次去非洲都是一两年,背井离乡,照顾不了家里,对家人心存愧疚。在国外需要克服生活、工作中的许多困难,但是我能为服务大国外交战略、促进中非友好做一点事情,做一颗国家一带一路的铺路石,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胡宇舟说。
